導言及目的 | 計劃內容 | 詳情及細節 | 計劃評估 | 檢討及反思 | 參考文獻 | 相片回顧 | 計劃主頁

計劃評估

活動主要透過下面幾種方法評估成效,同時找出未來可以改進的空間:

(1) 成效問卷前測、後測
問卷的設計主要以「批判思考意向量表」(葉玉珠, 1999)為基礎,作為批判思考能力的測量,由「不曾」到「總是」來表示習慣已形成的狀態。總量表的Cronbach a為0.88。我們按本地學生的情況,從原本20題選取了15題,並作調節(例:把其中一題的意思倒轉)。另外亦參考了「創意生活經驗量表」(鄭芳怡, 2004),加入了幾題測量學生創意的問題;在量度溝通能力與協作能力上,我再加上了幾條問題,全問卷合共24題;此外,由於幾種共通能力彼此之間也有相近的地方,特別是批判思考與創意思維,兩者互有關連,和分不開的 (Johnson, 2002),故在計量上,我們根據表面效度(Face Validity)把某些相關的問題結果歸入不同的測量範疇。

前後測的結果顯示學生在四個量度範疇的平均值上都有正面改變,只是可能參與計量的學生人數不多,致未能証明結果在統計上的顯著有效性。

(2) 學生焦點小組會議 (大要)

(3) 學生回饋 (學校一 / 學校二)
在同學的回饋中,最多同學表示活動對他們的溝通技巧有幫助,從而建立了他們的自信心;另外活動提供了寶貴的機會讓他們跟其他人合作,一起協作解決問題,體驗團隊精神的重要;亦有相當多同學表示活動讓他們學會了負責任,要認真搜集資料,才是對組員及其人聽眾負責任的表現;在搜集資料與處理資料的過程中,認識如何選取合適的內容,學習到如何透過不同角色、不同情境的多角度方法去思考;更有同學指出,他們從活動的準備階段到真正的導賞體驗,體會到要有毅力、忍耐、和不要放棄的態度,才會獲至成功,這些都是課堂上不易獲得的體驗,除了這些態度上的改變,也有部分同學因活動而產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。其中一名同學深刻體會到博物館存在的意義:「經過這次導賞員訓練,我對『博物』兩字改觀了。我發現了『博物』的含義:它為了不讓把記憶忘記!」

(4) 教師過程及總結性回饋 (問卷)
教師認為活動以先課程後實習的方式,把理論與實踐(應用)結合,能訓練學生安排活動的組織能力、合作態度、發問技巧、材枓搜集方法及整理,以及表達能力;活動後,學生在表現上變得主動、有自信、能和同學合作、提升了口才及人際溝通能力,無論是對博物館或香港史的知識也都增多了,並向教師表示樂意繼續參與;教師最欣賞訓練過程中的安排,包括事前準備(如:遊戲、小組討論、反思)、到場參觀(搜集資料)及導賞實習。最困難的地方是放學後舉行訓練的時間安排,因為不能阻止同學參與其他教師要求的活動,例如校際音樂節等,故此教師希望訓練活動能在較短的期間內完成,但我認為倉猝的安排是不易達到預期目標的。

教師建議訓練可於學年開始前,與不同學科聯絡,使成為學科內的延伸活動,又或推動朋輩輔導,成為學長幫助學弟妹的活動,活動本身亦可成為不同學校之間的交流的機會。教師體會到應提供更多開放的機會,讓學生有更多空間主動參與學習,多發掘自己的潛能,使之同時成為教師的資源。

(5) 活動表現評估 (評量 / 對活動的意見)
整體而言,學生對活動及導師均感到滿意,在學習過程中,他們表示最能建立他們的自信心。